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藍】香港和內地全面通關后,港人熱衷北上消費,除了吃喝玩樂,也有不少人到內地看病。即使無法享用內地醫保,但他們仍愿意選擇到內地的三甲醫院,全自費治療癌癥等重癥。
全自費也想到內地治療
香港《星島日報》10月31日講述了一個真實事例:今年65歲的羅先生2019年感到身體不適,在香港求診,醫生安排他接受身體檢查,但排期很長,需要3個月。好多朋友建議他不要拖延,還是到內地看。在親戚的推薦下,羅先生在廣東省三甲醫院、東莞市人民醫院就診,醫生安排他先做體檢,包括驗血、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查(CT)等,3天就出了結果,發現他患上直腸癌。就在羅先生感到彷徨之際,身在東莞的親戚表示,內地醫院醫療水平不錯,有一個癌癥專家駐院,所以他選擇留在內地治療。
之后4年,羅先生有3年時間常住在東莞,接受手術及化療,最終戰勝癌癥。他說,4年下來,治療費用共47萬元人民幣,約合50.2萬港元,而同期他的一個朋友也患直腸癌,留在香港醫治,雖然治好了,但花費210萬港元。報道稱,內地居民買了醫保,一旦患病尋求治療,政府會支付約四五成醫療費;羅先生以港人身份北上求醫,沒有內地醫保,須付全費,但他恢復健康,仍覺得物有所值。
行政會議成員、民主思路召集人湯家驊也切實體驗了一次內地醫療服務。他近日到訪新疆喀納斯,爬山期間不幸滑倒受傷,需要立即飛往烏魯木齊進行治療。他透露,自己兩條肋骨裂開,醫生建議休養數星期。湯家驊表示,內地醫療系統效率非常高,從看醫生、進行CT檢查到拿藥,不到兩個小時,診金只需要300多元;而在香港養和醫院,分分鐘要花上萬元。
香港市民覺得可靠
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家庭醫生楊超發稱,今年兩地恢復通關之后,更多香港人到內地醫院進行體檢,估計主要是因兩地醫療費用相差很大,內地醫療不但便宜,近年水平更有提升,令香港市民覺得可靠。例如超聲波檢查,內地收費只需要幾百元,香港卻要幾千元。家庭醫生關嘉美也稱,不時有香港人北上檢查身體,在內地驗血的費用可低至香港的1/5。
香港資深工程師及工程師學會前會長源栢梁10月30日撰文稱,他早前赴安徽省合肥市參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舉辦的年會,有幸見識到內地醫療科技發展的迅速。內地持續發展關鍵核心技術的過程中,已將其中的科技轉移或轉化成為具有經濟效益的高端民用設施,包括高端醫療治療設備。例如,內地目前可生產出高磁場強度的磁力共振儀器,令磁力共振技術更為精準,讓醫者更準確地掌握病人身體狀況。再比如先進的超導回旋質子治療系統,利用科技將具有治療效果的質子直接束射至較深層次的腫瘤,加上定點爆破及能量一次釋放的能力,高效地直接殺死癌細胞,令腫瘤旁的器官或身體部位不受影響或將其影響降到極低。
源栢梁稱,早前由國家援助香港而交付的落馬洲河套區“中央援港應急醫院”,有內地生產的先進高端醫療檢驗設施,已惠及不少香港市民,縮短了輪候檢查時間。他表示,內地醫療技術發展一日千里,已打破昔日醫療新技術被西方國家壟斷的局面。
兩地系統各有優勢
隨著大灣區整合,香港與內地醫療領域的合作也日漸頻繁。2012年,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啟用,這是第一家由香港和內地合作運營的醫院。今年,80多名廣東省醫護人員參與香港醫院管理局的“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來自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的匡煜坤醫生稱,目前內地不同醫生水平差別還比較大,香港醫生則水平劃一,專業領域底蘊深厚。這些都值得他帶回內地交流、教育及傳播。香港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關慧敏表示,交流計劃使內地及香港醫護人員都有收獲,希望逐步拓展兩地醫療專才交流的深度及廣度,如交流人數、參與??品秶?、交流模式及臨床診療科研等。她說,內地醫療發展迅速,科研人才培訓及智慧醫院方面都有很多地方值得學習,加上內地人口多、病例多,有豐富的罕見病案例及教材。
曾任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的香港衛生局局長盧寵茂稱,香港與內地的醫療體制雖存在差異,但各有優勢,“如果我們可以融合彼此的優勢,兩者融合平衡,豈不是最理想嗎?”港媒稱,隨著大灣區整合,往返內地生活、工作、養老的港人越來越多,通過大灣區醫療資源整合,香港也可從中受惠。例如港大深圳醫院的門診服務,可使用香港醫療券。盧寵茂表示,隨著香港和內地醫療系統合作更為緊密,一些長期困擾香港的醫療問題,有望得到解決?!跋愀酃⑨t院早已超出負荷,預約服務輪候時間冗長,動輒以年計;內地(私立)醫院因較為市場化,十分歡迎病人。若將來內地醫療提升至香港的水平,部分輪候中的病人可轉介到內地醫院,長遠可紓緩香港公立醫院的壓力?!?/p>
責編:
審核:解西偉
責編:解西偉